食品安全管理遭遇社會責任驗廠,這些尷尬你遇到過嗎?
?近幾年來,食品企業除了常常面對名目繁多食品安全和質量管控的審核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還碰到了另一類驗廠/審核活動:社會責任驗廠。
細節化的食品安全管理遭遇苛刻的社會責任驗廠,將是怎樣的情形呢?
接受過驗廠的企業,多多少少都會遭遇如下尷尬……
尷尬一:各類記錄VS.工作時間
記錄是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從生產記錄到衛生記錄,從可追溯記錄到檢驗記錄,各種記錄系統地表達著食品企業各個環節的食品安全控制情況。
而在“社會責任驗廠”中,“時間”是個敏感詞。
“記錄”可以充分說明企業周六周天要不要上班,晚上有沒有加班。
生產各工段不同的運作時間,和員工打卡記錄相比較,又可以充分印證企業工時記錄的真實性。
所以,很多食品企業都高呼“工作時間”是“社會責任驗廠”的第一大難題。
尷尬二:人流物流VS.安全通道
為了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企業往往設置了人流、物流線路,這些線路從空間上有效地防止了非潔凈區到潔凈區的污染,是食品衛生的基本保障之一。
不過,許多食品企業受空間所限或基于廠房的多次改造,有時,人流通道變得曲折而狹窄,而這對于消防安全是大忌,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對通道寬度等都是有規定的。
而個別企業,為了有效控制人員流動,甚至會封閉部分的安全通道,這對于社會責任驗廠,則直接構成關鍵不符合。
尷尬三:衛生操作VS.個人防護
在食品車間中,站在衛生管理的角度,所有車間的物品都必須從衛生的角度給予評估,防止各類污染源的出現。可是,站在“社會責任驗廠”的角度,基于員工的健康安全,許多個人防護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噪聲環境大的場所(比如罐頭封口),會要求員工帶耳塞;高處作業(比如腌制池邊緣)需要佩戴安全帶。
對于一般企業,耳塞分發了,壞了就可以來換,但對于食品企業,是需要確認耳塞的各類部分是完好的。登高作業的安全帶,既要考慮安全性,還要考慮如何清洗,會不會污染產品等等。
但是食品安全管理,遭遇“社會責任驗廠”也并非只有尷尬。食品企業接受“社會責任驗廠”還有許多天然的優勢。
優勢一:食堂衛生杠杠的
從社會責任驗廠的角度來說,食堂是員工的重要的生活環境。一個不衛生的食堂,是對員工的健康安全的傷害。所以食堂是“社會責任審核”的重要場所之一。
食品企業現場品控只要拿出一點控制車間現場衛生的勁頭來監督自家的食堂,就能完敗非食品企業的食堂。
更何況水質檢測、接觸面微生物涂抹實驗,更是品檢的拿手好戲。
優勢二:職業人體工效風險的降低
長期保持站立或其他姿勢,對于一些嚴格的社會責任驗廠來說,也是會考量的。而預防這一類的職業人體工效風險,對于多數食品企業來說,與衛生管理是并行不悖的。
食品企業中的許多工序,強迫要求員工必須停止持續工作。
比如感官檢查的工序,燈檢這一類的。其次,基于衛生控制的要求,許多車間也會要求員工應定期停止工作,進行再次洗手,理論上員工可以在程序上獲得休息。
優勢三:健康管理,殊途同歸
注意,這里想要表達的,不是將食品從業者健康證明和員工的健康體檢混淆,這不是同一個概念。
而是說,食品企業開展員工入車間的健康檢查,了解員工的身體狀況,對于身體不適的員工準予休假的這類健康管理。
從“社會責任驗廠”的解讀來說,這是對員工的一種關愛。而且基于這種管理,也可以讓車間中需要儲備的急救箱藥品種類大大減少。